解讀中小企業可以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
2011-11-05
  解讀中小企業可以享用的稅收優惠政策


  往年以來,在國際外多種要素的影響下,中小企業面臨著史無前例的開展壓力。為了助推中小企業的開展,近年來,國度從稅收政策上索取了中小企業很多優惠。其中,有些針對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開展制定的特別政策,有些是直接針對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還有一些是針對一切企業都能享用普惠政策,中小企業也可以享用。對中小企業來說,充沛無效地使用好這些政策至關主要。 中小企業可以享用的特別優惠政策 小型微利企業可享用20%優惠稅率。對小型微利企業處置國度非限制和制止行業,并契合下列條件的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產業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越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越100人,資產總額不超越3000萬元;其他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越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越80人,資產總額不超越1000萬元。 小范疇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升高。增值稅暫行條例和施行細則規則,小范疇納稅人請求普通納稅人的資歷,從過來產業企業年出售額到達100萬元升高至50萬元,貿易企業年出售額從原180萬元升高至80萬元,小范疇企業進入增值稅普通納稅人的門檻絕對變低。同時,小范疇納稅人不管產業企業還是貿易企業,增值稅征收率由過來的6%和4%一概降至3%. 核定征收企業應稅所得率幅度標準升高。新的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方法調低了核定征收企業應稅所得率幅度標準。其中,制造業由7%~20%調整為5%~15%,文娛業由20%~40%調整為15%~30%,交通運輸業由7%~20%調整為7%~15%,飲食業由10%~25%調整為8%~25%等。同時,新方法還特地添加了農、林、牧、漁業,應稅所得率為3%~10%。 直接針對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 支撐中小企業籌資融資。對為中小企業籌資而樹立的歸入全國試點范疇的非營利性中小企業信譽擔保、再擔保機構,按地市級以上群眾政府規則的標準取得的信譽擔保或再擔保業務收入(不包括信譽評級、征詢、培訓等收入),自主管稅務機關操持免稅手續之日起,3年內免征停業稅。


  守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含2年)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確當年抵扣該守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缺乏抵扣的,可以在當前納稅年度結轉抵扣。 對企事業單位、社會集團和集團等社會氣力經過公益性的社會集團和國度機關向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治理核-心用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捐贈,企業在年度本錢總額12%以內的局部,集團在申報集團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局部,準予在計算交納所得稅稅前扣除。 中小企業可以享用的其他優惠政策 支撐企業技術創新。國度及省認定的高新技術守業效勞核-心、大學科技園、軟件園、留先生守業園等科技企業孵化器,自認定之日起,暫免征停業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運用稅。對企業處置技術轉讓、技術開拓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征詢、技術效勞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停業稅。對企業的技術轉讓所得,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超越500萬元的局部,免征企業所得稅;超越500萬元的局部,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鼓舞企業停止產權重組。對企業在吞并、分立、吞并進程中發作的土地運用權、不動產一切權的轉移行為,不征收停業稅。對中小企業以不動產或許有形資產投資入股,參與承受投資方的本錢分配、單獨承當投資風險的行為,不征收停業稅。 支撐企業開展循環經濟。企業以《資源分析使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規則的資源作為次要原資料,消費國度非限定和制止并契合國度和行業相關標準的產品取得的收入,減按90%計入收入總額。企業處置契合條件的環境維護、節能節水項手段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消費運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對處置動漫的中小企業自主開拓、消費動漫產品觸及停業稅應稅勞務的(除廣告業、文娛業外),暫減按3%的稅率征收停業稅。中小企業處置農、林、牧、漁項手段所得,按規則可免得征、減征企業所得稅。


  鼓舞企業安頓殘疾人失業。對安頓殘疾人的中小企業(包括福利企業、盲人推拿機構、工療機構和其他單位),提供“效勞業”稅目(廣告業除外)取得的收入占增值稅業務和停業稅業務收入之和到達50%的,按實踐安頓的殘疾人人數,施行限額減征停業稅。實踐安頓的每位殘疾人每年可減征的停業稅的詳細限額,由縣級以上稅務機關依據單位所在區縣(含縣級市)適用的經省級群眾政府同意的最低工資標準的6倍肯定,但最高不得超越每人每年3.5萬元。


  《四類保證基金可稅前扣除》


  財政部29日發布相關告訴,明白了安全公-司預備金收入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相關題目,其中安全公-司交納的局部安全保證基金,準予據實稅前扣除。告訴自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施行。   準予稅前扣除的四類安全業務交納的安全保證基金包括:非投資型財富安全業務,不得超越保費收入的0.8%;投資型財富安全業務,有保證收益的,不得超越業務收入的0.08%,無保證收益的,不得超越業務收入的0.05%。   有保證收益的人壽安全業務,不得超越業務收入的0.15%;無保證收益的人壽安全業務,不得超越業務收入的0.05%。   短期安康安全業務,不得超越保費收入的0.8%;臨時安康安全業務,不得超越保費收入的0.15%。   非投資型不測損傷安全業務,不得超越保費收入的0.8%;投資型不測損傷安全業務,有保證收益的,不得超越業務收入的0.08%,無保證收益的,不得超越業務收入的0.05%。   告訴還明白,財富安全公-司的安全保證基金余額到達公-司總資產6%的,和人身安全公-司的安全保證基金余額到達公-司總資產1%的,其交納的安全保證基金不得在稅前扣除。   安全公-司按規則提取的未到期義務預備金、壽險義務預備金、臨時安康險義務預備金、未決賠款預備金,準予在稅前扣除。   安全保證基金,是指按照《中華群眾共和國安全法》和《安全保證基金治理方法》規則交納形成的,在規則情形下用于救助保單持有人、保單受讓公-司或許處置安全業風險的非政府性行業風險救助基金。


  今后,企業為在本企業任職或許受雇的部分員工領取的補充養老安全費、補充醫療安全費,可辨別在不超越職工工資總額5%標準內的局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先行扣除;而超越的局部,不予扣除。日前,財政部、國度稅務總局就此發布了《關于補充養老安全費、補充醫療安全費相關企業所得稅政策題目的告訴》。   據了解,關于企業來說,這項政策將使企業在納稅前,可把在本企業任職或許受雇的部分員工領取的補充養老安全費、補充醫療安全費,從應計稅的總金額中先按規則扣除掉。由于稅率未變,而計稅總金額有所添加,企業的應納稅額也隨之添加,從而取得了實惠


  《企業所得稅法與所得稅會計準繩差別剖析》


  一、根本差別   (一)手段差別《企業會計準繩第18號--所得稅》是為了標準企業所得稅確實認、計量和相關消-息的列報。從會計的角度來看,所得稅是一種用度,在計算企業凈本錢時,要扣除所得稅用度。   《企業所得稅法》是為了課稅,依據納稅人的實踐納稅才能,肯定必定時期內納稅人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從稅法的角度來看,所得稅是一種權利,不是一種用度,《企業所得稅法》第十條第(二)項規則,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所得稅稅款不得扣除。   (二)所得稅定義差別會計準繩所稱所得稅包括企業以應納稅所得額為根底的各種境內和境外稅額。也就是說,局部境內、境外所得稅都要確以為所得稅用度,計入當期損益。   《企業所得稅法》所稱應納稅額不同于會計所稱所得稅,第二十二條規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減去應減免的稅額和答應抵免的稅額后的余額,為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額;第二十三條規則,企業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交納的所得稅稅額,可以從其當期應納稅額中抵免,抵免限額為該項所得按照本法規則計算的應納稅額;超越抵免限額的局部,可以在當前5個年度內,用每年度抵免限額抵免當年應抵稅額后的余額停止抵補。也就是說,境外稅額答應抵免,但因受抵免限額的限制,不必定可以局部境外稅額都失掉抵免。   (三)范疇差別所得稅會計準繩不觸及政府補助確實認和計量,但因政府補助發生臨時性差別的所得稅影響,該當按照準繩停止確認和計量。   《企業所得稅法》觸及政府補助的收入的納稅、不納稅與扣除,局部政府補助都應計入收入總額,除第七條第(一)項規則的財政撥款收入為不納稅收入和其他另有規則的以外,財政補貼收入等政府補助也屬于應稅收入。


  二、應納稅額與所得稅用度的差別實例


    假如企業將當年的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局部作為所得稅用度,計入當期損益,此時,應納稅額即是所得稅用度,這比擬復雜,易于了解和使用。這種方法在會計處置上被稱為“對付稅款法”。但是,這樣處置,不契合會計處置的權責發作制準繩。這是由于企業所得稅法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的規則,不同于會計準繩的規則而形成的。


    舉例來說,某公-司每年稅前本錢總額為1000萬元,2008年預提了200萬元出售產品的保修用度,這筆用度在2009年才實踐發作,適用的稅率為25%。


    在會計處置上,依據權責發作制準繩,2008年將200萬元出售產品的保修用度計入了損益。這是由于從會計的角度說,這局部保修用度是與2008年完成的出售收入相配比-的。


    在稅務處置上,依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則,企業實踐發作的與取得收入相關的、公道的收入,包括本錢、用度、稅金、喪失和其他收入,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所以,這筆保修用度2008年沒有實踐收入,不答應扣除,企業作納稅調整后,應納稅所得額為1200萬元,應納稅額為300萬元。到2009年實踐發作時,才答應在稅前扣除,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為800萬元,應納稅額為200萬元。這意味著估計保修用度這個事項添加了2009年的經濟利益流出,或許視作是經濟利益的流入。


    從企業來說,2008年將應納稅額300萬元計入本錢表,不契合權責發作制準繩,表如今估計保修用度帶來的所得稅影響,影響金額為200×25%=50萬元。在會計處置上公道的做法是將50萬元的將來利益從應納稅額中扣除,將300-50=250萬元作為2008年的所得稅用度。這里,將50萬元的將來利益稱為遞延所得稅。


    引入遞延所得稅概念之后,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額就不即是會計上的所得稅用度了。用公式表示兩者的聯系就是:


    所得稅用度=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遞延所得稅


    當然,我們這里舉的例子是從應納稅額中減去遞延所得稅得出所得稅用度。在實踐任務中,還會呈現相同的情況,此時,就要從應納稅額中加上遞延所得稅了。這樣,上述公式就變成了:


    所得稅用度=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遞延所得稅


    這種方法在會計處置上被稱為“所得稅影響會計法”。


  三、資產負債表債權法


    所得稅影響會計法,有遞延法和債權法之分。其中,債權法又有本錢表債權法和資產負債表債權法之分。《企業會計準繩第18號---所得稅》,采用的是資產負債表債權法,它是從資產負債表動身,經過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準繩規則肯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則肯定的計稅根底比擬,關于兩者之間的差別辨別應納稅臨時性差別與可抵扣臨時性差別,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并在此根底上肯定每一會計時期本錢表中的所得稅用度。


    所得稅會計是會計準繩與企業所得稅法規則之間的差別在會計核算中的詳細表示。從資產負債表角度思索,資產的賬面價值代表的是企業在繼續持有及終極處置某項資產的必定時期內,該項資產為企業帶來的將來經濟利益;而計稅根底代表的是在這時期內,該項資產按照稅法規則可以在稅前扣除的金額。一項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根底的,標明該項資產于將來時期發生的經濟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稅法規則答應在稅前扣除的金額,發生可抵減將來時期應納稅所得額的要素,添加將來時期以應繳所得稅的方式流出企業的經濟利益,從其發生時點來看,應確以為資產。反之,一項資產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根底的,兩者之間的差額將會于將來時期發生應稅金額,添加將來時期的應納稅所得額及應交所得稅,對企業形成經濟利益流出的權利,應確以為負債。


  四、所得稅會計核算的普通順序


    采用資產負債表債權法核算所得稅,企業普通應于每一資產負債表日停止所得稅的核算。發作特別買賣或事項時,如企業吞并,在確認因買賣或事項取得的資產、負債時即應確認相關的所得稅影響。企業停止所得稅核算普通應遵照以下順序:


    (一)按照相關會計準繩規則,肯定資產負債表中除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外的其他資產和負債項手段賬面價值。其中,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是指企業按照相關會計準繩的規則,停止核算后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的金額。例如, (二)按照準繩中關于資產和負債計稅根底的肯定方法,以企業所得稅法規則為根底,肯定資產負債表中相關資產、負債項手段計稅根底。


    (三)比擬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根底,關于兩者之間具有差別的,剖析其本質,除準繩中規則的特別情況外,辨別應納稅臨時性差別與可抵扣臨時性差別并乘以企業所得稅稅率,肯定資產負債表日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金額,并與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相比,肯定當期應予進一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或應予轉銷的金額,作為形成本錢表中所得稅用度的其中一個組成局部---遞延所得稅。


    (四)按照企業所得稅法規則,計算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將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的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確以為當期應交所得稅,作為本錢表中應予確認的所得稅用度的另外一個組成局部---當期所得稅。


    (五)肯定本錢表中的所得稅用度。本錢表中的所得稅用度包括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兩個組成局部,企業在計算肯定了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后,兩者之和(或差),是本錢表中的所得稅用度。


  會計要素是依據買賣或許事項的經濟特征所肯定的財務會計對象的根天職類。《根本準繩》規則,企業該當按照買賣或許事項的經濟特征肯定會計要素。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一切者權益、收入、用度和本錢。其中,資產、負債和一切者權益偏重于反映企業的財務情況,收入、用度和本錢偏重于反映企業的運營效果。會計要素與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親密相關,但會計要素的定義、確認與《企業所得稅法》的稅務處置有一些差別。


    一、資產


    《根本準繩》第三章規則,資產是指企業過來的買賣或許事項形成的、由企業具有或許掌握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企業過來的買賣或許事項包括購置、消費、建筑行為或其他買賣或許事項。預期在將來發作的買賣或許事項不形成資產。由企業具有或許掌握,是指企業享有某項資源的一切權,或許固然不享有某項資源的一切權,但該資源能被企業所掌握。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許直接招致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企業的潛力。契合以上規則的資產定義的資源,在同時滿意與該資源相關的經濟利益很能夠流入企業,且該資源的本錢或許價值可以牢靠地計量時,確以為資產。


    企業所得稅法對資產的稅務處置,次要包括資產的分類、確認、計價、扣除方法和處置幾個方面的形式:


    資產在稅務處置方面可分為活動資產、生物資產、有形資產、臨時待攤用度、投資資產、存貨等幾個次要種別。


   資產在同時滿意以下條件時可確以為稅務處置項目:一是與該資源相關的經濟利益很能夠流入企業,可以帶來應稅收入;二是該資源的本錢或許價值可以牢靠地計量。契合資產定義和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答應停止稅務處置;契合資產定義但不契合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不答應停止稅務處置。《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一條、第十二條規則,與運營活動有關的資產,不得計算折舊、攤銷用度,不答應扣除。   資產稅務處置的扣除方法,包括活動資產和生物資產的折舊、有形資產和臨時待攤用度的攤銷、存貨本錢的結轉、投資資產本錢的扣除等。   資產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后所發生的所得,應并入資本利得征收企業所得稅;所發生的喪失,可沖減資本利得。   依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十條第七款規則,企業各項資產按照會計準繩計提的資產減值預備,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答應在稅前扣除,應作納稅調整。


  二、負債   《根本準繩》第四章規則,負債是指企業過來的買賣或許事項形成的、預期會招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權利。現時權利是指企業在現行條件下已承當的權利。將來發作的買賣或許事項形成的權利,不屬于現時權利,不該當確以為負債。契合上述規則的負債定義的權利,在同時滿意與該權利相關的經濟利益很能夠流出企業,且將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可以牢靠地計量時,確以為負債。   企業所得稅法對負債的處置,辨別負債的法定權利和推定權利。   法定權利是指企業具有束縛力的合同或許法律法規規則的權利所形成的負債,在稅務處置上,普通不答應負債自身直接在稅前扣除,但由于負債而發生的用度,契合稅法規則的答應在稅前扣除。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的相關規則,短期借款、對付票據、對付賬款、臨時借款、對付債券、臨時對付款等而發生的公道的借款用度,普通答應在稅前扣除;但高于銀行同期同類存款利率的借款用度,不答應在稅前扣除。   推定權利是指依據企業的運營習氣、對客戶的許諾或許公然公布的政策而招致企業將承當的權利所形成的負債,在稅務處置上,普通不答應這些負債在稅前扣除。例如,企業多年來制定有一項出售政策,關于售出商品提供必活期限內的售后保修效勞,預期將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效勞就屬于推定權利,該當將其確以為一項負債,但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的規則,此用度尚未發作時,不答應在稅前扣除。企業的預提用度屬于活動負債,也該當在實踐發作時在稅前扣除。


  三、一切者權益   《根本準繩》第五章規則,一切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一切者享有的盈余權益。公-司的一切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一切者權益的根源包括一切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一切者權益的利得和喪失、保存收益等。直接計入一切者權益的利得和喪失,是指不應計入當期損益、會招致一切者權益發作增減變化的、與一切者投入資本或許向一切者分配本錢有關的利得或許喪失。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招致一切者權益添加的、與一切者投入資本有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喪失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發作的、會招致一切者權益添加的、與向一切者分配本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在企業所得稅上,不同根源的一切者權益的處置是不同的。   一切者投入的資本,包括形成企業注冊資本或許股本的金額、投入資本超越注冊資本或許股本局部的金額(即計入資本公積的資本溢價或許股本溢價),不計入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直接計入一切者權益的利得和喪失,包括承受現金捐贈、撥款轉入、外幣資本折算差額、債權的寬免等,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的規則,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征收企業所得稅。   保存收益是企業歷年完成的凈本錢保存于企業的局部,次要包括累計計提的虧損公積和未分配本錢,屬于企業的稅后本錢,不應再反復納稅。
分類:飲食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