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精神之創關東精神(組圖)
2012-01-10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西南移民的略稱,是指從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40年代近300年的歷史時期,特地是清末至20世紀30年代之初,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為了營生而去西南地域的移民歷史。這段歷史其移民數目之多、范圍之大、繼續工夫之長均世所稀有,被譽為人類史上一次范圍絕后的移民壯舉。“闖關東肉體”則是這段人類史上中國最大的移民開辟進程中所孕育進去的一種悲壯的、感天動地的、具有弱小生命力的肉體財富。這筆肉體財富在冗長的歲月中,早已深深厚淀于西南流域的文明之中,凝結于黑龍江群眾乃至全國群眾的肉體風采中,成為黑龍江群眾的珍貴肉體財富,成為中華民族的珍貴肉體財富。

  闖關東肉體的外延:

  敢為人先、勇于抗爭的肉體;

  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肉體;

  發奮圖強、艱苦守業的肉體;

  勾結敵對、共渡難關的肉體;

  豁達容納、重義取信的肉體;

  忠貞報國、勇于捐軀的肉體。

  “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悲壯豪邁、又布滿血淚的歷史,是中華民族不時與各種沖突抗爭的幾千年奮進歷史的一個縮影。在這場求生活、圖開展的的歷史進程中,一代代歷經磨練的“闖關東”人不只將他們勤奮的汗水留在了黑水白山,將他們永不言敗、剛強的性情刻在了西南大地上,而且還鑄造了悲喜交集、感天動地的“闖關東”肉體。

  1.敢為人先、勇于抗爭的肉體

  清朝末年,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地域的貧困百姓,在天災天災的生活逼迫下,少量破產或失掉土地,無法生活上去。為了求取生活,取得開展,追求本人生活的一席之地,不計其數的關內貧困百姓,或人山人海,或扶老攜幼,或只身離家,挑著擔子,推著小車,朝著夢中的黑土地困難地前行,幾人懷揣著幻想倒了上去。也絲毫沒有堅定關內百姓憧憬和追求美妙生活的信心,充沛顯現了“闖關東”人頑強和堅決的性情以及敢為天下先的氣魄。

  

  2.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肉體

  晚期闖關東的人,為了躲開清政府的盤查,他們轉道荒山野嶺,“肩負行李,手持木棒,用以過嶺作杖,且資保衛”,“凡轉徙山林者,隨處因樹為屋,夜或野處熱火侵占,常常膏虎狼之吻,墜嚴谷喪生”(李延芝主編:《黑龍江人》,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第70頁)。他們攜妻帶女、扶老攜幼,挑著扁擔,衣冠楚楚,或頭頂炎炎烈日,或迎風冒雪,一步一步困難地行走在荒野之中,有數人懷揣著幻想倒在了通往西南的沿途,留下堆堆白骨,為中華民族民族的災難史寫下了最繁重的注腳。但是不管生活環境如何險峻,都無法阻撓他們對美妙生活的盼望與追求,求生、求存的天性使他們勇往直前、固執恐懼地撲進這片奧秘而生疏的黑土地,正如一首賦中所言:“……四面八方是匯,萬水千山是聚,紛繁然闖關東自取滅亡之前赴,洶洶然投北荒餓蟻搶灘之后繼……”“闖關東”的人們將他們人生命運的賭注押進關東大地這片天涯洪荒。吃盡甜頭不掉淚,撞到南墻不回頭。腳到之處,就是安家之地。人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正是有了這種百折不回、勇往直前、不達目誓不罷休的肉體,“闖關東”人們才干在災難與險境眼前沒有畏縮,也沒有失望,而是固執剛強地去拼搏斗爭,打敗了一個又一個來自天然界和社會的宏大困難,不時地創始生活與開展新場面,不時地從一個目的走向另一個目的。

  3.發奮圖強、艱苦守業的肉體

  即在闖關東的歷史進程中,闖關東人在各種千難萬險中所迸發進去的發奮圖強、不畏艱險、應戰天然、勇于開辟的艱苦守業肉體。來自關內各省“闖關東”的窮苦百姓,除極多數外,大都是一貧如洗、一無所有,但他們離開西南這塊土地后,發揚中華民族享樂刻苦、勤奮英勇、艱苦守業的斗爭肉體,苦干實干,勤奮勞作,克勤克儉,集腋成裘,處置農墾、采礦、放排、挖參、伐木等任務,在短短的工夫內立了足、生了根。在土地開辟方面,他們起五更、睡三更,夜以繼日地休息,櫛風沐雨,冒著炎炎烈日,汗流浹背后耕耘在荒野中,開墾出少量耕地。黑龍江地域自咸豐十年(1860年)開禁起,至同治七年(1868年)的8年間,共放出毛荒20余萬坰。據相關材料記載,黑龍江地域1915年土地耕作面積是3912330坰,到1930年土地耕作面積到達7314636坰,土空中積添加了近400萬坰。(李德濱、石方:《黑龍江移民概要》,黑龍江群眾出版社1987年版)在70余年的工夫里,闖關東移民歷盡含辛茹苦,變榛莽為良田,初步構成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松花江中游、牡丹江流域等農作物產區,為當時黑龍江的農業開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底。

  在“闖關東”的移民開辟中,除了較為原始的土地開辟外,還勃生出一種更為興旺的追求財富的實業開辟。由于西南地處邊境,開辟較晚,儒家“重義輕利”保守觀念和中原相比擬為淡化,從而為構成追求財富的實業開辟提供了客觀條件。據《西南近代史》材料顯現,1912年至1919年,特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西南的礦業、面粉、制油、紡織及其他部分的民族資本失掉進一步開展,僅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就有4家面粉廠。哈爾濱的榨油產業,1912年時只要2家,至1921年時已達40家以上。1904年以前,黑龍江工廠只要49家,至1912年,已添加到142家,增加兩倍以上。這種追求財富的實業開辟,使西南地域的鐵路、工廠、商店、銀行、火車、輪船、電訊、郵政等都有了較大開展,促進了西南地域鄉村化的歷史進程,使西南大地煥收回一派萎靡不振、蒸蒸日上的現象。

  4.勾結敵對、共度難關的肉體

  即在極端卑劣的生活環境眼前,“闖關東”人同心協力,勾結協作,相濡以沫,共渡難關,用勤奮的汗水創立了美妙的家園。“闖關東”是以2000萬山東人為主體的中國移民的斗爭史、拼搏史,它是事先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困大眾同命運抗爭的縮影,是貧困的中華兒女對美妙生活堅忍不拔的追求。在闖關東的歷史進程中,嚴重、卑劣的生活環境不只培育了他們的生活認識和剛強的意志,也培育了他們勾結敵對、榮辱與共的優良質量。

  

  在長達三百多年的闖關東移民潮中,一波一波的關內窮苦百姓不時地涌向西南。但是,他們很少只身闖關東,也很少去完整生疏的中央,有80%以上的人是投靠先期已在某地落腳的親友,常常以家庭或親友為單位團體舉動,因此天然就帶有一種親情。由于他們對老鄉的觀念特地強,不管是在闖關東的冗長的路途中的互相扶持、互相協助,還是在關東大地的齊心協力、單獨守業,都表示了他們一種濃濃的鄉情。再加上他們真實、正直、擅長交際的性情,又發生了深厚的友誼。“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直至本日還是同鄉與冤家相會時的行動禪。正由于有了這種親情、鄉情和友誼所發生的這種新型的人際聯系,才使有數名“闖關東”人,高度地凝結在一同,抱成團兒,互相交融,互相幫扶。如在事先的西南各地都有相似同鄉會的“鍋伙”組織,是闖關東的老鄉散伙做飯的中央,有故土人來了,“鍋伙”總仗義地布置他們吃個飯,還想盡方法幫著找任務。若有人發跡了,也不忘給“鍋伙”湊點兒份子。要在荒蕪、落伍、酷寒的北大荒站住腳、扎下根,談何輕易,其中的搖搖欲墜、悲歡離合,是古人所領會不到的。可他們嚴密勾結,精誠協作,用血汗戰天斗地,用熱誠化解排擠,用聰明發明將來……同治五年(1866年),在樺甸縣夾皮溝有一個叫韓憲宗的大戶,原是山東省登州府文登縣韓家莊人,隨父逃難到西南,幾經遷移離開此地,經多年打拼,成為外地首-富。他招民拓荒,索取種種優惠。他在沿江兩岸掛出“與民同居”的牌子,關于離開這里的人,不管是關里人還是關別人,不管是獨身還是攜家帶眷,一概收留。沒有吃的,借給糧食;沒有牲口,借給耕牛;沒有住屋,協助蓋房;拓荒三年不納租,三年當前如有實踐困難還可以減免或拖欠。山地每坰租八斗,高山一石。會手藝的木匠、鐵匠、石匠,都可以到韓家作坊干活生活。過路或不想久住的,都可以到韓家吃住,來去自在。年輕體弱、疾病殘疾無人供養者,韓家設有“麻子房”予以收留。十九世紀末,哈爾濱的太古街兩側住的多是山東人,為了增強同鄉友誼、互濟互助,山東同鄉們還樹立了山東會館。 闖關東人的勾結敵對、共渡難關的肉體不只表如今與外地人之間的以和為貴、攜手共進等方面,而且還表如今他們的“禮節之邦”、“協和萬邦”、“親仁善鄰”、“講信修睦”等思想觀念上。他們同各民族之間自相殘殺,敵對相待,共渡難關,勇赴國難,用實踐舉動譜寫了一曲曲敵對勾結、單獨進取的絢麗凱歌。

  5.豁達容納、重義取信的肉體

  即闖關東人在開辟守業的進程中,把沉淀了幾千年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明帶到西南。次要表如今他們的老實、尚義、節省、好客、粗暴、豪邁的性情,做事襟懷寬闊,寬宏大量,遵守誠信,重感情、講義氣,敢為知己者死,能為冤家兩肋插刀。主動倡行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的人生準繩,從不做坑害百姓,對不起本人良知的事。電視延續劇《闖關東》仆人公朱開山一家為生活所迫衣錦還鄉,歷盡艱苦離開了生疏的黑土地,憑著他的勤奮、英勇、聰明和韌性,進山淘金、吃盡了甜頭。面對外地金工們的曲解,對他的百般刁難、排擠、孤立,他一忍再忍,用熱誠和義氣打動了自己。在哈爾濱開設飯店時期,他和潘老板停止了一場斗志斗勇的比賽,最初潘老板機關算盡,兒子喪命,本人氣得病倒在床上,可是朱開山深明大義,不記前嫌,撕毀了合約,并讓潘老板認本人的兩個兒子為義子,潘老板終究被朱開山的肉體所打動,從此兩家自相殘殺。此雖是影視作品,所展示的情節卻是當年闖關東人豁達容納、重義取信的真實寫照。出名教育家張天麟已經說過,有兩團體物布置著山東人的心靈與言行,一個是孔子,一個是梁山泊的好漢。孔子的品德是他們外表的信奉,“梁山泊的好漢”是他們內在的言行。

  

  闖關東的山東移民的處事準繩表示了中國平民百姓崇尚的“義”領先、“情”為重,在順境下絕不向惡權力抬頭和啞忍剛強的肉體品德。他們以廣博的襟懷、真情與道義、聰明和膽識,博得了一切人的贊揚與尊重。

  6.忠貞報國、勇于捐軀的肉體

  即國度和民族處于危亡的關鍵時辰,闖關東人可以挺身而起,勇赴國難,恐懼于任何阻力,百折不撓地與本國侵略者英勇妥協;恐懼于捐軀生命,為保護國度和國土的完好而捐軀報國所表示進去的獻身肉體。自清末以來,西南三省逐步成為日俄帝國主義角逐之地,沙俄權力不時擴張,日本帝國主義肆意侵略。但是,由于闖入關東的華夏兒女,扎根在祖國西南大地,空虛了西南三省的氣力,并且不時對抗殖民者的侵占和掠取,無力地抑止了日俄帝國主義的侵略勢頭。特地是日本帝國主義發起侵略中國的和平后,激起了全國群眾的義憤,西南群眾紛繁組織起來,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嚴酷統治。關內移民面對國破家亡奮起對抗,與日本侵略者停止了臨時的、艱苦卓絕的妥協,成為西南群眾抗日的主要氣力。據吉林省渾江市《灣溝公社志》記載:“1931年九一八事故,日軍侵占西南,1932年王振邦與山東老鄉聚義百人抗日。1934年末,他們與日軍大小戰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戰績最佳,日軍死傷沉重,義軍為日軍所膽寒。”

  在“闖關東”群眾英勇抗擊日寇的妥協中,出現出一少量出名的抗日豪杰。西南國民抗日救國軍總司令王德林,山東沂南縣人,22歲時逃荒到西南,從一個只身逃荒來西南闖蕩的魯莽小伙兒,生長為一名抗日民族豪杰。西南抗聯第五軍軍長柴世榮,山東省膠縣人。5歲時隨父母闖關東到吉林省和龍縣。九一八事故后,他懷揣著樸實的愛祖國熱誠,拉起抗日隊伍,參加西南抗日聯軍,后在戰役中英勇捐軀。西南抗聯第十一軍軍長祁致中,山東曹縣人,隨父闖關東到吉林樺川縣金礦做工,為抗擊日軍武裝侵略,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為西南抗日聯軍出名的指揮員。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中,有數名闖關東人面對國破家亡,在祖國和人們最需求的時分,當機立斷,奮起抗擊,一往無前,英勇殺敵,以血肉之軀報效祖國,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妥協中譜寫了光芒絢爛的篇章。

網頁設計
分類:雜誌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