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幸福花開的聲音 長沙縣獲“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
2012-01-03

  編者按

  在追求幸運的征途上,長沙縣再次領跑中部地域!

  當“最具幸運感鄉村”獎牌又一次穩妥地落到長沙縣手中時,很多市民深深感遭到:這個延續三年摘得“最具幸運感鄉村”聲譽的鄉村不單單是一個經濟開展、產業會聚、高樓林立的天文空間,更是一個城鄉調和、文明昌盛、詩意棲居的幸運家園。

  幸運是什么?市民最有發言權。當鄉下人能像城里人一樣領到養老金,弄潮兒享遭到守業幫助的貼心效勞,農民工住上了寬闊亮堂的廉租房時,我們清楚體悟到,市民臉上彌漫著的絢爛笑臉所包含的意義。那是對長沙縣委、縣政府保持迷信開展、著力改善民生、建立調和社會之舉的最好回應,更是縣委、縣政府踐行“幸運與經濟單獨開展”之路交出的最佳答卷。

  三年來,長沙縣委、縣政府的“辛勞指數”換來的終是市民的“幸運指數”,很多市民的幸運感,便在一個個嚴重項目、一項項惠民舉措、一件件民生工程的施行與促進中日積月累。于是,一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調和畫卷,正在幸運的征途上漸漸展開。

  此刻,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行走在這座“幸運鄉村”的小巷小巷,一同去傾聽幸運像花兒一樣怒放的聲響,去感悟一個個發自肺腑的幸運故事!

  

  

  

  

  

  任務在星沙,覺得很幸運———

  守業沃土孕育幸運之花

  “挑選回鄉守業感受就一個字,‘值’!”來自北山鎮的80后小伙常海軍,提起本人的守業路途,深有感慨地說,在星沙這片土地上,有守業幻想的人,只需勤奮打拼,都能找到發揮拳腳的舞臺。

  畢業于中南大學計算機軟件與使用專業的常海軍,曾南下深圳,尋求開展機遇。但是,沒干多久,他就做出了回鄉守業的決議。經過謹慎思索與后期考察后,他以50萬元資金注冊成立了長沙快線機械制造無限公-司,相繼在榔梨鎮和北山鎮租用廠房,創辦加工中心,經過訂單形式來消費、加工機械零部件。目前,廠房面積共3000平方米,員工80多余人,月停業額到達20萬。

  “很多的優惠政策和幫扶措施實真實在地為我們守業清掃了妨礙。”常海軍說,長沙縣人社局活期舉行的電工、焊工、車工、汽車駕駛等十多種工種的培訓,使得廠里不愁招不到技術工人。更為主要的是,近年來星沙強力促進“興工強縣”戰略,制造“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和“汽車產業集群新板塊”,以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為中心的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達70%以上。這些在常海軍看來,都是誘人的字眼。由于有三一、中聯這樣大型機械制造企業的帶動,外地零部件加工行業的市場比外地更廣。

  憑著過硬的技術,公-司日前競得深圳一個數控裝備廠每個月35萬左右的訂單,這預示著他的公-司開端步入正軌。“大概只要真正‘深漂’過的人,才干領會在星沙無獨有偶的幸運感。在深圳,天天得很早起床,擠一個多小時公交到公-司下班,天天身心俱疲。”常海軍坦言,“星沙這座鄉村讓人活得緊張些、瀟灑些”。他一臉自傲地說,將精益求精消費工藝,為客戶提供愈加優良合格的配套產品,把公-司制形成為大型企業“疾速、高效、精準的流水消費線”,一躍而成為外地最具開展潛力的企業之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得益于優惠的守業政策、優良的守業效勞、齊備的守業措施,往常的星沙,處處涌動著守業的滾滾高-潮,朵朵幸運之花遍地關閉。

  

  

  

  

  

  

  外地人在星沙,覺得很幸運———

  這里就是我們的家

  從碧草連天的內蒙古到山青水秀的長沙縣,固然有著很遠的間隔,但是對家住長沙經開區管委會宿舍里蒙古族老人王喜元和孫明杰來說,長沙縣就是他們的家。

  2007年,年過花甲的王喜元和孫明杰由于兒子任務的聯系而離開了星沙定居,住在環境清幽的小區里,老人們覺得這是一個養老的好中央。初來乍到,兩位老人很少與人打交道,卻沒想到他們所在的楊梅沖社區卻自動找到了他們,約請他們參與了一次社區老年人的聯誼茶話會。于是,他們在社區里也漸漸走動了起來。

  往常在孫明杰娭毑的嘴里還常常能聽到“冒事咧”“要得啰”等長沙話,而王喜元嗲嗲固然長沙話不會說,但是聽懂完整沒題目。

  曾經融入星沙生活的老人在飲食習氣中也參加了辣椒這一元素:“湖南和內蒙古飲食完整不一樣,我們在家里次要吃一些牛羊肉、奶制品,也會吃辣椒,固然沒有湖南人吃的這么多。偶然也去下館子吃吃飯,領會下入鄉順俗的覺得。”固然本人的飲食習氣難改,但老人表示本人的孫女曾經是正兒八經的長沙人了,吃辣和長沙人無異。

  在星沙,兩位老人也找到了他們的生活圈子。王喜元老人有著一群“漁友”,而孫明杰則喜愛在廣場和其他老人練練拳,耍耍劍。

  “我是途經星沙文明廣場的時分,看到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在教人練太極拳和太極劍。想起本人以前也學過,于是就重新操起了這套強身健體的家伙。”爾后只需天氣好,孫明杰都會去廣場上和其他老人一同商討拳術、劍術。

  王喜元老人則是重新找到了一項喜好———釣魚,他在一家漁具店熟悉了不少漁友,隔三差五就和一幫漁友進來釣魚,瀏陽河、撈刀河邊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而他們最喜愛的就是天天飯后去街上走走,去廣場上散漫步。“星沙這幾年變化挺大的,生活越來越便當,也越來越有大鄉村的覺得了。兒女們在這邊任務,我們在這也生活得挺好,這里就是我們的家。”

  生活在星沙,覺得很幸運———

  跳著舞,見證幸運變化

  搖拍、轉身、拋球、接穩、亮相……一個圓圓的小球在手中似乎有了磁力,一直牢牢吸附在球拍上。天天黃昏,在星沙文明廣場上,都會有一群生機四射的中老年人匯集在一同,迎著晨曦,隨著聲響的伴奏練習柔力球、廣場舞、太極拳等健身項目。46歲的劉曉紅是這個健身隊組織者之一,在星沙建城的頭年離開這里,見證了這座鄉村的幸運變化。

  劉曉紅是1995年從暮云鎮搬到茅草街(即往常天華路)來做服裝生意,從此在星沙安家。事先茅草街沿線才剛剛開端建立,屋子都很低矮,四周還有很多山丘,挺荒蕪的。“有時去市里進一次貨,坐車要花上兩個多小時,很不便當。”

  酷愛生活的劉曉紅很快發覺,天天早上都有一些市民在星沙文明廣場上錘煉身體,于是天天她都會早早起床,拎上自家的錄音機,帶著電池來廣場練習廣場舞。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市民參加進來,舞藝純熟的她當起了權利教練,晨練隊伍越來越強大。“你教我舞蹈,我教你打拳,自己都很主動。”劉曉紅通-知記者,那時練習的磁帶都是隊員們本人買的,買不到曲子就本人用錄音機錄。她翻開陽臺上裝滿磁帶的抽屜給記者看,抽屜里各種各樣的磁帶約有近百盒,很多磁帶上貼著的紙條曾經泛黃。

  十多年來,不時保持在星沙文明廣場錘煉身體的劉曉紅也見證了廣場的變化,“最后的老廣場四周還有很多小山丘,隨著鄉村開拓,高樓和路途漸漸建立起來了。”2003年,縣委縣政府對廣場停止了重新規劃,“廣場上有了噴泉,還鋪上了瓷磚,環境特地漂亮。越來越有大都市中心的風范了!”

  “往常我們早就不必錄音機了,再也不必四周找磁帶,要什么曲子上網下載到U盤里就行了!”她通-知記者,2007年起,社區將晨練隊停止了標準治理,區分了腰鼓隊、軍鼓隊、太極拳隊等10多個品種,還裝備了大聲響和專業的服裝道具,組織代表特地進修廣場舞、柔力球。劉曉紅經過培訓考取了專業的《柔力球指點員證》,并屢次率領隊伍參與省市競賽,“我們曾經延續5年代表長沙縣去參與市里的老年活動會,每次都獲獎。往常我們的隊員們舞蹈打拳、敲鼓秧歌樣樣都來得!自己一同早上練習,平常也常聚在一同玩,幸運生活比蜜甜!”


[稿源:紅網]
[作者:方思靜]
[編輯:楊潔]網頁設計
分類:飲食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