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禮法并重的一代宗師(圖)
2012-11-08

荀子:禮法偏重的一代宗師(圖)

  • 打印
  • 大中小
2012年03月19日05:13 | 我來說兩句(人參與)河南法制報

  

說兩句分享
記者馬國福
記者馬國福
  材料圖片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出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暮年在楚國任蘭陵(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立說,直到去世。

  荀子學問廣博,在繼續后期儒家學說的根底上,又接收了各家的優點加以分析、變革,樹立起本人的思想體系,開展了現代唯心主義保守。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局部是荀子本人的著作,觸及哲學、邏輯、政治、品德很多方面的方式。在自然觀方面,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獸性題目上,他提出“性惡論”,承認天賦的品德觀念。夸大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準繩,同時注重人的肉體需求,主意開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別離。《荀子》文章論題明顯,構造松散,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言語豐厚多彩,對后代說理文章有必定影響。荀子不愧為我國現代一位巨大的思想家和出色的文學家、教育家。

  A

  博古通今三為祭酒

  “關于荀子的生平事跡,其暮年時期沒有確實的史料可以征信,現存的大批史傳材料,都是從荀子游學于齊國開端記敘的,而且都十分簡單。”3月15日,平頂山學院歷史學教授陳建裕在承受采訪時說,“司馬遷《史記·荀卿列傳》對荀子的記敘缺乏200字: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教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小道而營于巫祝,信譏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詼諧亂俗。于是推儒墨品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由這段冗長的記敘可以看出,荀子固然生于趙國,但是他終身的次要活動則在齊、楚兩國。這其中,荀子前后兩次分開齊國,處置游學和政治活動,在齊國渡過了他終身中政治和學術活動的大局部工夫。正是在齊國時期,荀子得以構成本人的思想學說并取得了較

  高的名望。”

  荀子最后分開齊國,次要是在齊國的稷下學宮處置游學活動。在稷下,他渡過了較長一段工夫的游教師涯,普遍接觸到了先秦諸子各個門派的學說,并逐步構成了本人的思想學說。到齊湣王末年的時分,由于齊湣王驕橫自矜,惹起諸侯滿意。荀子一方面由于沒有遭到重用,另一方面大約也看出了齊國的風險處境,于是就分開了齊國。不久,齊國果真蒙受了滅國之災。

  齊國復國之后,很多失散的學者紛繁回到稷下,荀子也第二次分開了齊國,稷下學宮又呈現了昔日的活力。荀子遭到齊襄王的重視,尊奉他“最為教師”,已經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祭酒之職在學宮及第行宴飲之前按禮必需保守行祭奠,而掌管祭禮的人就是祭酒,當時逐步開展成掌管學宮各項事務和活動的首領者,普通由公認的享有很高名望的尊長者擔任。荀子三次擔任祭酒,可以想見他事先在稷下學宮的名望之高。

  B

  東奔西走終老蘭陵

  大約在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后不久,荀子去秦國,遭到秦昭王的接見。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后,崇尚法治,處分農耕,經濟富饒,國力強大,同時借助天時之險,在與戰國諸雄的爭戰中,不時地取得成功。荀子到了秦國之后被秦昭王藐視,無法,荀子還是回到了齊國。

  齊襄王去世后,太子建即位,讒臣當道。像荀子這樣“不治而談論”的稷下學者,自然也得不到注重,遭到忠言攻擊的荀子只好分開齊國,前往楚國。

  荀子分開楚國后,遭到事先楚國的相國春申君黃歇的重視,讓他擔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東北)令。事先有人

  對春申君進讒說:“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孫卿(荀子)賢者也,今與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聽后,就解雇了荀子,荀子于是回到趙國。這時,在楚國,又有人對春申君說荀子治國的才干。于是,春申君兩次派人到趙國延聘荀子。荀子才到楚任蘭陵令17年。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殺,荀子也被免官,從此便定居蘭陵,著書立說,課子講學,直到老死,葬于蘭陵,享年90歲左右。荀子著作宏富,據載,在漢初傳播的就有300多篇,當時經漢儒劉向校讎,終極定為32篇,經先人編輯成《荀子》一書。

  C

  集學大成援法入禮

  “荀子游歷齊、秦、趙、楚等國特別是臨時游學于齊國稷下學宮的閱歷,為他思想學說的構成和幼稚提供了可資鑒戒的豐厚營養。”陳建裕說,“如齊國有稷下學派,秦國有商鞅學派,楚國有老、莊道家學派,而燕趙多大方悲歌之士,有任俠的風氣。這在學術上為荀子分析先秦百家學說提供了條件,使他終極構成了以儒家為主,兼收道、法等家學說的荀學思想體系。法家因法而為統治者所用,儒家因禮樂仁義被掃除在統治者的視野之外。自動接近法家,在據守儒家之本的條件條件下,完成儒家思想外表上的法家化在某種意義上是其貼近幻想,進入統治團體視域的一條捷徑。而儒家思想表層形狀下的法家化,在荀子看來,就是禮的法律化,法的位置的進步。為此,荀子援法入禮,并且拔高法的位置。”

  荀子援法入禮,從法律維度注釋禮、解讀禮,使原本具有法律功用且宰制法律的禮自身成為一品種似于法的具有。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把三代之禮注釋為法律的總綱,以及以法類推的各種條例的大綱,“把"禮"視為法的基本價值和基本原則”。這樣,禮相當于國度的基本大-法,起著規則各類詳細法律、法則的憲法的作用。這里,荀子一般的是禮的強迫性,而強迫性正是法的特征之一。基于禮的法律顏色,荀子以為禮與法實質上是同一類型、同一序列的具有,違反禮、冒犯禮就是違反法、冒犯法,即:“非禮,是無法也”。“非禮”同等于

  “無法”,意味著禮同等于法,禮不只具有法律功用,而且自身就是法律;違反法律應遭到刑罰制裁,違反禮異樣應遭到刑罰懲辦。難怪梁啟超教師說:“荀子所謂禮,與事先法家所謂法者,其實質實極相迫近。”

  荀子援法入禮的另一種辦法是禮法連用、合禮法為一體,將“禮法”了解為不可頃刻別離的一個特別范圍。那么,什么是禮法?荀子對此未作反面解答,僅僅對其含義作了舉例闡明。他說:“上莫不致愛其下,而制之以禮。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則雖孤單鰥寡必不加焉。故下之親上歡如父母,可殺而不可使不順。君臣高低,貴賤長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為隆正。然后皆內自省以謹于分,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禮法之樞要也。然后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止矣。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均勻,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而禮法之大分也。”透過這段較長的引文,我們看到荀子從闡述禮治、禮治道路動手,討論禮法綱要和基本含義;荀子的禮法包括等級名分和政令制度兩局部方式,具有禮與法的雙重外延。可以說,禮法既是禮也是法。此外,荀子此處所言說的禮包括保守的禮和法的方式,是保守的禮和法的分析體。因而,我們可以說,荀子經過“禮法”概念的發明而使禮取得了法的實質和特征。

  D

  節用以禮,裕民以政

  在國度管-理上,荀子十分看重“禮”。荀子以為禮從辨別與調理不同人的利欲聯系中發生。在治禮的進程中,不能只顧及人的愿望,而要讓物與欲兩者對峙而長,在肉體的增加和愿望的增加之間堅持均衡。

  在荀子看來,人的自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禮的作用則在對人的利欲的無窮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間難免有抵觸。為了確保公共次序的普通運轉,禮的遵照難免要訴諸一種強迫性。由此,禮轉為法。因而,荀子常有“禮法之樞要”、“禮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禮法并稱。在荀子那里,禮是介于義和法之間的一個范圍。在義禮并稱時,禮多是指品德。在禮和法并稱時,禮多指制度。荀子說禮是法之大分時,既是指禮為立法的準繩,又是指禮作為準繩的品德態度。法的制定和方式不純屬利益分配的題目,還有一個道義題目;法的一概化突破了貴族戰爭民的界線,使一切人同等。但是禮的持守卻依然使得有學養的人們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說是顧及到幻想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堅持品德幻想,力圖在二者之間堅持均衡的思想家。

  對禮法、王霸之爭,荀子提出了“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命題。只講法治,不講禮治,百姓只是恐懼刑罰,一無時機仍會作亂。他把“法治”成為“暴察之威”,“禮治”稱作“品德之威”。法治至其極也不過為“霸”,而不能成“王”。假如以禮義為本,則法治就可以更好地發揚作用了:“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愿,會行制止,王者之事畢矣”。荀子以為,禮義是立法的肉體,假如人們喜好禮義,其行為就會自然

  正當,以至不必刑罰,百姓也能自然為善。總之,荀子的禮法兼施、王霸同一,是對禮法、王霸之爭的總結,創始了漢代儒法合流、未爆雜用的先河。

  荀子用法空虛禮,并沒有喧賓奪主,改動其儒家的基本態度。這次要經過他對王霸題目的態度和德治、愛民等主意表示進去。荀子也夸大暴-政和德治,主意愛民。他說:“馬駭輿,則小人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小人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荀子以馬驚車駕則小人不能安坐來比喻群眾恐懼于政事則小人不能安位,并援用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古喻,來闡明國君假如期望本人的統治平穩,就該當改善政治保護群眾,以此來提-示統治者不要緩和和群眾的抵觸,否則就有能夠被建立。荀子還主意“節用裕民”:“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他。節用以禮,裕民以政。”這與孔子“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

  “正是由于荀子的學說立足儒家,兼取道、法,旁收百家,構成了一個廣博而又關閉的零碎,樹立起本人集大成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所以其影響才會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絕如縷,并惹起普遍的爭議。”陳建裕一定地說,“假如說中國保守文明是一種以儒道互補為主體、以多元并存為特征的全體構造,那么荀子作為一個集先秦諸子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對百家思想的批判性總結和整合,對這種全體構造的構成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的。”



Copyright © 2012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權一切
網頁設計,
SEO,古董拍卖
分類:著數